1、选择题
1.东汉时期,中央“三公”名义上仍然是级官员,而尚书台已经成为处置政务的主要机关,但不可以说是国家的正式政务机关。汉光武帝刘秀设吏曹、民曹、客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作为尚书台的下属机构。东汉时期尚书台机构的突出特征是
A.完全取代“三公”执掌全国政务 B.架空“三公”与中央分权相结合
C.像三省六部制的前身 D.标志着中央中枢机构的基本成熟
2.中国古时候传统文化蕴涵了不少处世哲学,如“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的。这说明古时候中国人
A.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B.重天命轻人为的处世理念
C.农本儒本的社会意识 D.重农业重儒学的处世道德
3.“今切以为其当与不当,可内反于心而定也。尧谓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言察身以知天也。……天子者,则天之子也,以身度天。”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A.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B.意为检讨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C.意为对君主的权力形成制约 D.具备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4.某思想家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侧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爸爸妈妈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下列选项中,是上述思想合理延伸的是:
A.“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B.“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C.“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5.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中说:“中国历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1、回是周朝的革命……,2、回是汉朝的革命……,3、回就是大家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关于这三回革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 周朝的革命体现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
B. 汉朝的革命打破了夏商周以来官僚政治的局面
C. 辛亥革命使大家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D. 辛亥革命开启了进步的闸门,使反动秩序再也没办法稳定下来
6.时任北洋陆军3、师师长吴佩孚联合西南将领通电全国,电文曰:“某等眷怀祖国,义愤填胸,痛禹甸之沉沦,悯华胄之奴隶。圣贤桑梓,染成异族腥膻……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悉索敝赋,背城借一。军人卫国,责无旁贷,共作后盾,愿效前驱。”材料反映的是
A.北洋军阀通电赞成共和以投机革命 B.五四运动的爱国需要得到军人响应
C.北伐的胜利进军导致军阀内部分裂 D.日本全方位侵华激起爱国将领奋起请战
7.有学者提出: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兴的而是主导性的”时,中国革命才能说是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那样,依据这一看法,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应该是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国民革运势动 D.南昌起义
8.1959年3月,台湾*“外交部”规定,今后凡对外提及国内时,改称“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到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部分提法的改变反映出其
A.放弃了敌视国内的原则立场 B.坚持了“一个中国”的理念
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响应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9.某次国际会议达成宣言“关于越南,在尊重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的基础上对各项政治问题的解决,应使越南人民享有经由秘密投票的自由普选而打造的民主机构所保证的基本自由。为使和平的恢复得到足够的进展将在一九五六年7月内,在停止敌对行动协定中所规定的国际监督和监察委员会成员国代表所组成的国际委员会的监督下举行普选。”该会议
常见认同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推进亚非国家相互同情和支持
C.对中国的对外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D.使越南完成了统一大业
10.某科学家曾如此评价自己所观察到的东西的意义:“他这样了解地出目前感官前,以致古往今来烦扰哲学家们的所有争辩立即为大家双眼看到的无可辩驳的证据所破除,从而使大家摆脱了有关这一科目的啰嗦的争论。”该科学家是
A.牛顿 B.爱因斯坦 C.普朗克 D.伽利略
11.唐诗及其以前的诸文体大多是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单精炼;宋词及将来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变化的历史缘由不包括:
A.社会生活去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
B.产品经济趋向兴盛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
C.印刷术等技术革新利于彰显平民的审美需要
D.古时候文明进步和文明交流等原因的综合结果
12.清代恽寿平在《南田论画》中说:“元人幽亭秀木,自在化工以外,一种灵气。惟其品若天际冥鸿,故出笔便如哀弦急管,声情并集,非大地快乐场中可得而拟议则也。”材料说明当时绘画范围
A.青绿山水居画坛统治地位 B.追求画面景物复杂精巧
C.绘画着重主观情感的表达 D.绘画艺术讲究师法自然
13.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收获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伽利略创立的试验科学推进了近代科学的进步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的划年代飞跃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14.恩格斯读了某书后欣喜异常地说, “到今天还从来没过如此大规模的证明自然界是历史进步的产 物”。列宁也评价这本书“首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 础之上”,“探明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这本书的要紧社会价值在于
最早提出生物从低级向高级进步进化的看法
B.否定了人类坐落于宇宙中心的自大情结
C.启迪大家理性考虑并加快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到来
D.彻底打破了一神之下众生之上的愚昧式自尊
15.南宋画家马远、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被后世称为“马一角”“夏半边”,有人联系他们生活的年代称这种画作的意境为“残山剩水”。以下诗句中与这种画作创作背景相同的是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C.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D.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16.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旧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减少了生产本钱 ③制造工艺愈加复杂 ④扩大了材料出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下表为《中国的世界纪录》网站收录的部分古时候科技成就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下列对国内古时候科技进步史解析不正确的是:
A.最能体现国内古时候科技辩证整体性特点的是中医学
B.“天、地、人”整体观致使了古时候天文学十分兴盛
C.中国古时候的科技形态长期维持理论型和实用型的特征
D.中央集权规范的巩固与进步为科技进步提供了条件18.美国科学家亨利奥古斯特罗兰过去告诫美国科学界说:“假如大家只注意科学的应用,一定会阻止它的进步。那样要不了多长时间,大家就会退化成像中国人那样,他们几代人在科学上没获得进展,由于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而根本不去探讨为何要如此做是什么原因。”这样来看,明清时期的科技进步迟缓的重要原因是
A.传统生产方法妨碍了科技革新 B.科举规范妨碍科技进步
C.中国人不着重理性思维 D.闭关锁国的政策和环境
19.1795年出版的法国作家孔多塞所写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书目录摘要: ……4、个年代人类精神在希腊的进步下迄亚历山大世纪各种科学分类的时期 ……7、个年代科学在西方的复兴一从科学刚开始的进步下迄印刷术的创造8、个年代从印刷术的创造下迄科学与哲学挣脱了的束缚的时期……。这表明作者觉得
A.历史是人类理性不断解放的过程 B.科技不断推进人类社会进步
C.东西方文明相互交流不断融合 D.判断是非的规范是“人”自己
20.学者李泽厚觉得:“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规范方面汉承秦制……但是,在乎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与众不同是在文学艺术范围,汉却依旧维持了南楚的乡土本色。”以下作品中,最能体现该看法的是
A.《史记》 B.《汉书》 C.《上林赋》 D.《阿房宫赋》
21.1922 年, 《中国共产党2、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的有:蒙古、x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治邦;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x藏、回疆,打造中华联邦共和国。这表明
A.中共以各阶层利益为出发点 B.民族地区自治政策开始推行
C.中共对国家结构的初步构想 D.二大的奋斗目的不符合实质
22.某中学习历史教师借助数学坐标轴画了一条不甚精确的曲线图,其反映的是西欧
A.王权演变 B.教权演变 C.资产阶级力量变化 D.市民权力变化
23.瑞士牧师慈运理将希伯来文、希腊文或是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苏黎世当地语言;后来,苏黎世市议会决定了《圣经》改革策略,成为官方政策。1525年苏黎世市议会废止弥撒,改由慈运理的圣餐版本替代。据此推论适当的是
A.慈运理是民族英雄 B.人文主义渐渐深入人心
C.宗教改革获得初步成就 D.启蒙运动冲击传统教权
24.中国古时候文大家常常以书法、绘画抒发我们的意趣、思想,明末清初石涛的绘画作品《睡牛图》绘一人在牛背上凝思,意境孤凄,自题曰:“牛不知我睡,我不知牛累。彼此却无心,不睡不梦寐。”作者这一艺术的主要含义是
A.反映了一流的中国人对农耕经济的深思
B.讽刺了中国人闭关锁国,不知道世界大势
C.表达了作者懒散不愿入仕的心意 D.试图改造中国传统的绘画风格
2、非选择题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03年最富裕的1.4%的家庭获得国民总收入的15. 7%,到1867
年,0. 07%的家庭就获得l6.2%的国民总收入……l867年,占家庭总数约3/4的劳动者
家庭在国民总救入中只占有不到40%的份额,而占家庭总数约l/4的中.上社会阶层则占
有国民总收入的60%强.
一一摘自钱乘旦《工业革命中的贫穷》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生产与工资增长指数
一一以上表格依据《全球通史》有关数据整理拟定
材料三 本杰明迪斯雷利①的小说《西比尔》对19世纪中期的英国社会阶级的分化
作了以下描述:“两个民族,它们之间没往来、没同感;它们仿佛不一样地带的居住者即不一样行星上的居民,不知道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它们在不一样的繁育状况下形成,吃不一样的食物,按不一样的生活方法生活,不受同样的法律支配…”
注①:英国政治家,保守党领袖,1868年、1874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当政时期推行
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手段,包括把投票权延伸至工人阶级男士、工会的合法化和罢工的权利条
款等。
材料四 富裕市民的“占有阶级”,即“资产阶级”,和依靠工资的工人的“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不可防止地要发生斗争和战争.和平解决问题,已经为时
过迟.……只须小小的撞击,就足以引起雪崩.然后,战斗的呼喊就会传遍全国:“向宫殿
开战,给茅屋和平!”
一一摘自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情况》
请回答:
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英国的哪些社会现象?剖析这部分现象产生是什么原因。
依据上述材料,针对当时英国社会阶级分化的问题,本杰明迪斯雷利和恩格斯的解决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哪个的策略更符合英国历史进步的客观事实?为何?
答:①19世纪上半期,英国社会贫富分化紧急。
缘由:首次工业革命使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财富飞速增长,而劳动者相对贫困。
②19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生产飞速进步。
缘由:2、次工业革命推进。
③19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人的工资水平增长幅度较大。
缘由:工业革命推进了生产力进步;殖民掠夺给英国带来财富的飞速增长;工人为争取经济权利不断进行斗争。
迪斯雷利:从改良主义思想出发,主张通过政府改革,提升“没钱人”阶级的政治地位,缓和社会矛盾。
恩格斯:从阶级斗争的思想出发,强调工人阶级应该以暴力革命的方法反对资产阶级统治,求得自己解放。.
迪斯雷利的认识更符合英国历史进步的客观事实。
由于:英国资本主义规范适应当时英国经济进步需要
英国并不拥有工人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条件.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的一系列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推进了英国社会的稳定进步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浙东学派的进步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阶段是北宋时期,这是浙东学术的雏形时期。主要代表有“明州杨杜五子”和“永嘉九先生”。2、阶段是南宋时期,这个时候形成了浙东诸学派。主要有: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还有以“甬上四先生”为代表的四明学派。3、阶段是明代,这个时期主如果以阳明心学的兴起为主要内容。4、阶段是清代的浙东学派。这个时期是浙东学术的全盛时期,主要代表有黄宗羲、万斯同、全组望、章学诚、邵晋涵。
――张刚雁《浙东学派概述》
材料2、“皆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夫四民交致其用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使其果出于厚本而抑末,虽偏,尚有义。若后世但夺之以自利,则何名为抑?”“其要欲使四民世为之,其理固当然,而四民古今未有不以事。至于丞进髦士,则古人盖曰无类,虽工商不敢绝也。”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3、“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迁,力之所及者而业焉… …故曰,四民异显而同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王阳明文集》
⑴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常识,剖析浙东学派形成与进步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
⑵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常识,概括宋人叶适在经济方面的主张。⑶ 有些学者觉得王阳明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之一。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常识,概括王阳明“启蒙思想”的主要主张,剖析其产生“启蒙思想”的根源。
⑷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常识,概述浙东学派留给大家的主要的精神文化遗产。
答案:浙江产品经济发达,明代以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进步;优越的地理地方,对外贸易发达;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宋室南迁到今天杭州,浙江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宋元明清时期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紧急,很多思想家忧国忧民。
反对重农抑商,看重工商业的进步;否定不许工商子弟为官的旧规,主张工商业者参政议事。
充分一定人的主体性,觉得人是天地之心,反对外在;具备进步的平等观,觉得“四民”的差别仅仅在于职业,倡导“四民”平等;博大宽广的仁爱思想。
根源:明朝中期后,产品经济的兴盛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顺应产品经济进步时尚,倡导进步工商业;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推进思想解放;倡导民主平等,具备初步启蒙意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1、圣祖天纵神明,多能艺事,贯通中、西历算之学,一时鸿硕,蔚成专家,国史跻之儒林之列。测绘地图,铸造枪炮,始仿西法。凡有一技之能者,往往召直蒙养斋。其文学侍从之臣,每以书画供奉内廷。又设如意馆,制仿前代画院,兼及百工之事。故其时供御器物,雕、组、陶埴,靡不精美,传播寰瀛,称为极盛。
——《清史稿艺术传》
材料2、俄国彼得一世深刻感受到俄罗斯与西欧各国的差距。他迫不及待地要将我们的国家改导致一个同样强盛的欧洲国家,他采取各种手段加速把俄罗斯赶向文明。他把个人对西方技术的痴迷化作了国家的行为。他根据西欧的模式兴办学校,开设数学与海洋学校、炮兵学院等,他不断地引进俄国人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物。1725年12月,俄国科学院正式成立,成为国家集中科学人才,进步科学事业的核心计构。彼得亲自为科学院拟定了预算,每年约2.5万卢布。优厚的待遇吸引了德国、荷兰等国的大量科学家,从这个时候开始,对科学研究的看重成为俄国的传统,并一直延续。
——摘编自《康熙与彼得取法西学的异同》
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康熙帝是如何对待西学的。
依据材料1、二并结合所学常识,比较康熙与彼得一世对待西学的区别,并说明这种不一样对各自国家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
融合西方历法于中国历法之中;仿照西法测绘地图、铸造枪炮;重用在西学方面有专长的人才;设立画院展览、观赏西式器物。
从行为方法上看,康熙向西方学习基本是个人行为,而彼得一世将其化为国家行为;
从对待西学的目的看,康熙设立的画院是为满足个人观赏的需要,彼得一世设立的科学院成为进步科学事业的领导核心;
康熙并未因此而看重进步中国的科技,引进西方科技人才有限,彼得一世引进了西方大量科学家,看重科学研究也成为俄国的传统。
影响:彼得一世统治时期,俄国大规模向西方学习,使俄国摆脱了落后局面,渐渐成为欧洲强国;而康熙将来中国逐步走向闭关锁国,没使国家摆掉落后状况。
古典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特殊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文嫂方说道:“县门前西门大老爹……家里放官吏债,开四五处铺面:缎子铺、生药铺、绸绢铺、绒线铺,外边江湖上又走标船,扬州兴贩盐引,东平府上纳香蜡,伙计主管约有数十……家里田连阡陌,米烂陈仓,赤的是金,白的是银,圆的是珠,光的是宝”林氏被文嫂这篇话说的心中迷留摸乱,情窦已开……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材料二 金有余知道他痛哭是什么原因,向众人讲解:“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业务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这也不难!我这几个弟兄都是商人,每个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给周先生,让他捐个监生,不就能参加乡试了吗?”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材料三 李贽还同样以不留情面的态度解剖自己,指责自己缺少诚信:“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饶德。”假如李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言行的一致,那样适当的讲解也只是他在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而不是叛离他衷心皈依的儒家宗旨。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概括材料一小说中所描述的经济进步现象,并指出其影响。
材料二中反映了什么现象?小说折射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综合材料1、二并结合所学常识,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简要评析材料三所述看法。
答案
现象:产品经济发达;物资流通兴盛;富商大贾产生。
影响:拜金主义思想风靡,冲击传统道德与义利观。
现象:商人仍视科举为正途。社会问题:导致狭隘的人才观,妨碍社会进步。扭曲人性伤害人的心灵.
李贽矛盾的个成人性心理折射出转型期的社会病态。明朝中后期,专制体制不断加大,个体没办法彰显个性自由,八股取士埋没自己才能与价值。表明传统社会正在走向没落;思想上李贽反对;但又困惑于产品经济进步对传统儒家道德的冲击,欲求努力维护儒家社会理想。